這個被吐槽丑出天際的品牌,是2021年市值漲幅最大的DTC品牌
看多了新品牌,今天看一個快 20 歲的老品牌,“最丑”洞洞鞋「Crocs」。
這一年很多 DTC 品牌在美股上市,大家都在說今年是 DTC 品牌上市潮,眼鏡 DTC 品牌「Warby Parker」、垂類服裝品牌「FIGS」、以及已經遞交 IPO 申請很快上市的「Allbirds」、「On昂跑」等等。但把目光看向已經上市(包括 2021 年之前上市)的 DTC 品牌,股價表現好的并不多。
9 月 26 日股票信息截圖 | 圖片來源:雪球網
我用雪球網收錄了近來上市的一些 DTC 品牌,然后加了近幾年表現很好的運動品牌 「NIKE」來做成熟品牌對照,近來上市的品牌中,2021 年初至今市值下跌的品牌占比超過了 50%,「Crocs」的表現算可圈可點了,接近于 150% 的漲幅。即便如此,在今年以新品牌為“主角”的市場里,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已經創立了近 20 年的洞洞鞋品牌。
寫這篇文章的初衷,也主要是想看下,在以「完美日記」為代表的新品牌流量打法卷不動了、上市即巔峰的當下,同樣上市一年即巔峰、兩年多就瀕臨倒閉、但如今又“活過來”的「Crocs」,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。
不過還是要說下,上表里「FIGS」這個品牌是真的牛,做垂類服裝,在今年上市的 DTC 品牌里算是最耀眼的,整體市值和漲幅都很強。感興趣的同學,也可以關注我們之前的文章《垂類品牌美國上市市值50億美金,服裝出海除了內卷或許還有別的選擇》。
沉寂了 12 年,「Crocs」逆襲了
「Crocs」從 2006 年上市到 2021 年的股價表現 | 圖片來源:Yahoo Finance
「Crocs」創立于 2002 年,主要產品就是洞洞鞋,4 年做到上市,但上市之后的好日子過了沒多久就 down 到谷底。從股價上也能夠看到,洞洞鞋大火是在 2007 年,那個時候,不止是美國郊區的青少年人腳一雙,時任美國總統喬治·布什也穿洞洞鞋。在普通民眾間普及度很高的同時,再加上名人效應,真的能算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潮流象征了,一年的銷售額超過了 8 億美金。
但消費者就是這么“無情”,喜好變化很快,好景不長,2008 年開始股價大幅下跌,又趕上金融危機,2009 年的時候因為銷售額下滑、損失擴大,公司就瀕臨破產了?!窩rocs」也被很多外媒批評為“fad”,也就是一時潮流。當時,大家以為「Crocs」就這么完了。
實際上也確實如此,從 2008 到 2020 年的股價也表明,「Crocs」過得不怎么舒服,但疫情帶來了轉折點(但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的,在此之前,「Crocs」一直在轉型,后面說)。
「Crocs」最近一個季度的財報,也就是 2021Q2 財報,各項數據都比較好看了。
30% 的營銷/營收占比,才是好品牌的標配?
先把財報里面比較關鍵的數據摘出來:
— 1、2021 年 Q2 一個季度的收入為 6.4 億美金,相較于 2020 年同期差點翻了一倍(93%),
— 2、毛利是 3.95 億美金,毛利率接近了 62%;
— 3、「Crocs」的銷售費用的核計在毛利之后,Q2 花了接近 2 億美金做營銷,只占不到 1/3 的營收、也只有毛利的 50% 左右,而且去看 2020 年同期,2021 年 Q2 營銷費用/收入占比,和營銷費用/毛利占比都在下降,這說明,營銷是越來越有效的,帶來了實際的收入和利潤增長。不考慮其他的匯兌損益、利息收入/支出和非主營業務的損益,賣洞洞鞋一個季度的利潤,不考慮稅的話,差不多有 2 億美金(因為遞延所得稅資產/負債的關系導致了 Q2 財報的利潤在3億多美金,無視它)。
然后做 2 個簡單對比,「NIKE」最近一個季度的銷售費用占收入的比例是 29.2%,比「Crocs」更低,但是相較于 2020 年同期,這個比例是上升的,也是強者。上文提到的「FIGS」貌似也是 30% 多一些。
「NIKE」財報數據
另一邊,「Hims」這樣的新品牌,營銷費用直接沖過了收入,和逸仙電商差不多,這也是他們股價表現不好的很重要應原因。過分依靠于線上的流量打法,營銷的錢居高不下。據了解,一些消費投資人從去年到今年,也開始對線上模式產生了懷疑態度。
其實觀察幾個做得很不錯的品牌,「NIKE」、「Crocs」、「FIGS」,營銷費用普遍占營收的比例在30%左右,對于營銷越來越難的今天,著實讓人眼饞。
— 4、批發收入和 DTC 收入五五開,各占 50% 左右
2020 上半年和 2021 上半年不同區域的渠道收入數據 | 數據來源:Crocs 2021 Q2 財報
從財報來看,「Crocs」2021年上半年(Q1+Q2)總收入超過了11億美金,美洲還是占大頭,亞太和EMEA基本持平,大概是6:2:2的一個收入比例,但看渠道的話,亞太和EMEA主要依靠批發,美洲(主要美國)DTC發展程度顯然好于亞太和EMEA,DTC渠道收入占比超過了一半,另 2 個地區則更倚重于批發渠道。
和去年同期相比的話,會更明顯,幾個地區的批發收入都在大幅增長,DTC收入卻只有美國漲得很快,拉一個圖更清晰一些。
注:「Crocs」的DTC收入包括自營商店、自營線上網站、以及第三方電商平臺產生的收入,可以理解為除了批發的收入....
幾個數據看下來,「Crocs」的強勁表現與其營銷成本維持在較低水平、渠道布局(批發收入穩步上漲,美國地區 DTC 收入大幅增長)的關系最大。
擴大 DTC 收入、加強數字化,是所有品牌都在做的事情,這塊就不多做分析了,另外一些海外的從業人員也在提醒消費品牌注重渠道的多元化,過于依靠線上可能也并不靠譜??傊?,相較于現在很多品牌的營銷困境,「Crocs」的營銷,更值得仔細去看。
看似不停追趕潮流的「Crocs」和快時尚,有什么區別?
關于營銷,尤其是一些與文化潮流掛鉤的品牌,追新是一個很常見的操作?!窩rocs」最早其實也是一股風潮,但之后也因為這一點被質疑和批評。
去看「Crocs」的營銷時,筆者發現,和明星做聯名、與設計師合作、做與街頭潮流服飾的結合,「Crocs」依然在不斷追逐熱點。一些點可能更具體,高跟 Crocs、流行扎染、甚至 VSCO Girls(美國一款圖像編輯 App 上的女孩有一段時間引流潮流)的熱潮,「Crocs」這幾年都有利用。
「Crocs」與街頭服飾潮流的結合 | 圖片來源:Complex
在 Google Trends 里搜 Crocs 和 VSCO Gril 趨勢圖(VSCO 是一款圖片編輯 App,里面的用戶在一段時間內引領了歐美年輕女孩的時尚潮流)
這樣看下來,「Crocs」的營銷操作其實與一般品牌并沒有太多的差別,一直在貼近年輕用戶、在追逐熱點。但筆者去進一步查看資料的時候發現,「Crocs」早在 2013 年開始就在“去潮流”。
「Crocs」的變與不變
「Crocs」一直在“變”,但卻能夠將營銷費用占比維持在一個低位水平。筆者認為,這與其在洗心革面之后,敲定了品牌“不變”的基因有關。
「Crocs」在經歷了低谷之后,做了一次比較重大的變革。并且在這幾年,雖然一直還在追逐潮流,但那次變革所帶來的“不變”基因一直貫穿始終。
2013年,私募股權巨頭 BlackStone 投資了「Crocs」2 億美金,這個數字現在來看真的很少,但在當時「Crocs」處于困境的情況下,這筆錢拿到了「Crocs」13% 的股權,CEO 也換人了。之后「Crocs」慢慢開始了戰略改變,關閉經營不善的門店、從自己生產轉變為委托加工,砍掉不受歡迎的款式、把精力重新放回經典款上,直到 2018 年才微微見效,收入開始上漲。
產品上,回到經典款,也是「Crocs」找回自己的第一步,就是舒適性,在「Crocs」最新的投資人日PPT里面,強調自己的基因里面,舒適永遠是第一位的,功能性>時尚。感覺這也是這個品牌在栽了跟頭之后悟出的最痛道理。
營銷上,「Crocs」在 2017 年前后確定了自己的品牌活動主題,這些年貌似沒變過,這個主題也有點類似于品牌的Tagline,“Come As You Are”中文是“天生自在”,鼓勵大家發現自己的獨一無二,在鞋履中找到自己的舒適自如,這也為品牌的基因定下了基調,舒適和個性化是里面的 2 個關鍵詞。說實話,品牌的tagline真的是要能夠“洗腦”,例如蕉內的“重新定義基本款”,讓一些消費者愿意嘗試小幅度的消費升級。
奠定基調之外,「Crocs」也在一些平臺上不斷放大自己的品牌調性,“舒適、不一樣的自己”。
例如,日常操作方面,「Crocs」在Ins上開了一個 memes 的“自嘲頁”,發一些 memes 來強化品牌與情緒的關聯。Memes 在美國有多火,這就不再贅述了(但我更感覺,「Crocs」開這個頁面想要達到的目的是給消費者心理暗示,穿上這個鞋,我丑我的,與別人無關....)。
日常更新外,也會利用特別的時期和機會。我覺得「Crocs」比較巧妙的一步是借醫護群體,把“洞洞鞋=舒適感”,印在消費者心里。
「Crocs」發起的 Free Pair for Healthcare 活動
2021 年,因為醫護人員缺鞋,「Crocs」在 45 天里捐出了幾十萬雙鞋。其實早在疫情之前,就已經有很多醫護人員、外科手術醫生穿洞洞鞋。尤其是外科手術動輒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,如果被他們青睞,鞋子與束縛就畫上了等號。「Crocs」也借此在疫情期間,強化一波品牌認知。
所以,以產品為基礎,「Crocs」在過去轉變策略的幾年里,其實一直在將品牌與舒適感進行情感關聯。
所以當疫情來的時候,海外用戶基本在家,對長時間穿著的舒適感要求提升、但又不要千篇一律的時候,「Crocs」與舒適且個性化的連接努力結果開始體現。
再次上圖,之前,我們在其他文章中也上過這張圖,而后續與創業者的交流也證實了這一觀點。即品牌在做產品/服務/ Feeling(暫時定為感覺)規?;碾y度和其之后能產生的影響,其實是正相關的,即難度越大的、之后能夠對品牌產生的助益也越大,其中與大量消費者產生情感連接是最困難的。消費投資人 Tasha Kim 認為,消費者可能會因為潮流購買一次產品,但是會因為感覺,購買 20 次產品。
在建立了這種情感連接之后,一些對于時尚熱點的追逐,對于「Crocs」來說,更像是“正餐后的甜點”,刷存在感,做得好,可以不斷擴大目標人群。
其實 Q2 財報里,關于收入的增長,「Crocs」給了 3 個原因,Q2 收入同比增長了 93% 多,其中 70% 來自于銷量的增長(這里面再提了 2 個原因,DTC發展和疫情);第2個原因是漲價,主要因為促銷活動少了、產品 SKU 多了而且更受歡迎、單價上去了,貢獻占比 17.7%,剩下的來自于匯兌收益。
2020 年 Q2 和 2021 年 Q2 推動「Crocs」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| 數據來源:「Crocs」財報
也就是說,量價齊漲,同時營銷支出占比下降,這背后有需求變化、更重要的是人們對于品牌的認知支撐了溢價。
銷量上漲的導火索是疫情,ASP(Average selling price)上漲的原因其實很復雜,因為原材料(橡膠、海綿等等)和物流價格都在上漲,貨幣寬松政策也導致了一些品牌的單價上浮,但對品牌的認知是支撐一個品牌上調價格之后還有人買的基礎,要不然輕易調整價格,最后有價無市就尷尬了。當消費者產生一種需求(其實是一種心理感覺),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,能想到一個品牌,那么這個品牌就贏了。
結語:
在過去 10 年里,風險資本支持的消費品公司,都一直很能挨?!竁arby Parker」是在品牌發布后 11 年 IPO 的,「Glossier」,9年前創立,到現在還沒有公布退出計劃。但到了「完美日記」、「Hims」這一批品牌,從創立到上市僅僅才 3 年左右的時間。
這背后,很大的原因是社媒和快時尚的崛起、全球化等,這些導致了趨勢的周期越來越短。一個品牌如果想要抓住趨勢就變得越來越難。
Allen Gannett 的《The Creative Curve》中寫道,對于品牌來說,最恰當的推出時間,是“Sweet Spot”,也就是消費者的興趣在上升,但是有沒有達到頂點的那個階段。但這個 Sweet Spot 的階段,以前可能是幾年、幾個月,2021 年,甚至可能是以天為衡量單位的。
如何在這樣的變化下,做出“長壽”的品牌,沉浮了近20年的「Crocs」的變與不變,希望能夠給讀者帶來一絲絲的啟發。
本文參考資料:
1、Collaboration, customisation and TikTok: examining the success of Crocs
2、Crocs Makes a Statement with Third Year of “Come As You Are” Campaign Featuring Zooey Deschanel, Natalie Dormer & More
3、「Crocs」「FIGS」「NIKE」「Hims」財報
4、Fresh Today, Faded Tomorrow? Brand Resilience in a Changing World